中国科技周刊(www.chinatechweekly.com)

您的位置: 中国科技周刊 > 新闻 > 国内 > > 正文

朱氏药业森顿商学院:数字营销进入下半场,运营者应警惕虚假流量

近日,上海虹口法院对一起直播带货引起的服务费纠纷案件作出判决。据悉,该案件发生于2021年4月,原告方为速冻食品生产方华溪公司,被告方为某传媒公司,双方签订了有对赌性质的营销服...

近日,上海虹口法院对一起直播带货引起的服务费纠纷案件作出判决。据悉,该案件发生于2021年4月,原告方为速冻食品生产方华溪公司,被告方为某传媒公司,双方签订了有对赌性质的营销服务合同,约定服务费为5万元,传媒公司45天内完成总销售额12万元,如未完成,则按比例退还服务费。最终,该公司仅完成销售额36元。法院最终判决该传媒公司返还服务费49985元。

针对该案件背后的反应的问题,朱氏药业森顿商学院培训营中,上海社科院特聘讲师、院长朱坤福就如何甄别虚假流量为学员讲述了自己的看法。

朱坤福说:“数字营销发展到现在已有10年,从最初的无规则野蛮生长期,到后来的意识觉醒期,再到现在的‘内卷’期,毫无疑问,这场属于营销模式的狂欢已进入‘下半场’,在质量参差不齐的‘网红效应’推动下,流量造假事件屡见报端,此次案件绝非个例。”

虚假流量的危害毋庸多言。那么,如何甄别虚假流量呢?朱坤福认为,品牌主应该从四个方向来进行把握:

建立多维度、全方位监测模型,从内容发布到影响因子,从展现量到转化率,综合销售线索、用户真实评价、投入产出比等各个方面因素对营销行为进行监测;

对营销效果建立合理预期,而不是盲目追求高流量、高收益,要从根本上认识到,数字营销绝不是品牌发展的“灵丹妙药”,大部分情况下,它的作用都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不是“雪中送炭”;

使用新技术,不断更新监控模型。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,造假者的技术手段会不断提升,这就要求品牌方在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更新;

全面收集市场上的虚假流量信息,将其转化为法律语言纳入合同之中,防止或减少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。本案中的对赌协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。

此次讲座中,朱坤福结合自身20多年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积累,用真知灼见对如何甄别虚假流量提出了具体的、可操作的策略,学员们均表示受益匪浅,这正是森顿商学院“让零售再简单一点”理念之体现。

 

行业相关

广告也精彩